达摩书院

【最新更新】   

感論“一切法空”

末學

在《楞伽經》卷一末,大慧菩薩祈請釋迦牟尼佛開示“一切法空”義。“一切法”也者,即一切存在。亦即是說,一切的存在皆是空。釋迦牟尼佛以略說“七種空”(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為回應,但緊接著又說不應執著於言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諸修多羅,悉隨眾生悕望心故,為分別說,顯示其義,而非真實在於言說。如鹿渴想,誑惑群鹿。鹿於彼相,計著水性,而彼水無。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為令愚夫發歡喜故,非實聖智在於言說。是故,當依於義,莫著言說。

而在《楞伽經》卷三卷四中,釋迦牟尼佛更進一步說:“如是一切法空、如是一切法無自性,不應立宗。”“一切諸法,非無自相有自相,但非無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如是一切法空,無生,無自性。當如是知。

首先,“一切法”也好,“空”也罷,乃至“存在”等等,都是人類的經驗透過意識分別形成思想概念落在不同區域語言習慣中化作文字的一種方便表達。而意識思想無法窮盡全體經驗,語言文字無法窮盡意識思想,特別是形而上的經驗,落在形而下的語言文字中,無可避免地自帶某種片面的“指向性”,隨著時空的轉換,必然會出現種種偏差。

其次,語言文字雖然不是真理本身,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可以表達一定的事實,只不過許多文字概念的本身便是“模糊的”。以“空”為例,它本身在各民族的語言和日常運用中就有多種含義,此處不展開討論。值得注意的是,佛法中的“空”本身便是相對於“有”而立言的。說“空”本身就已經是在說“有”,因為說“空”就是在說“有”的過程與歸趨;而說“有”本身也早已隱含了“空”,因為凡“有”必是在“空”的過程中之一時顯現。此一過程就是《楞伽經》中的“生、住、滅”(或曰“成、住、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什麼“空”與“有”呢?把佛法的“空”理解為一種獨立存在的靜止孤立的一無所有,從邏輯上講,這還只是一種“有”(因有一個“空”),此亦是世俗對於佛法最大的誤解之一。

再次,說“一切法空”,即是說一切存在都是在生、住、滅(成、住、壞)的過程中。此一說法乃就存在的現象而論現象,完全合乎經驗,並無關乎價值與情感,所以也就不在世俗所謂的樂觀與悲觀之範疇中了。東西方的聖人或某些思想家,都已證到或理解了這一點,而在各自的語言文字系統中,又表現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如西哲赫拉克利特說“一切皆流,無物常駐”;儒家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道家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等。此中境界或有高低,而現象並無二致。

依此而言,中國文化的經典中講“空”講得最好的,其實是《易經》。不過,《易經》是站在“有”之一面來談“空”,而佛法常在“空”的一面來論“有”。《易經》六十四卦起於“乾、坤”終於“未濟”,不正是“空”的展現嗎?其曰“生生之謂易”,又何嘗一定是在說“有”呢!不過到了後世儒家,極力維護“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一面,而鮮談“宇宙之鐵律在滅”的另一面。太老師南公懷瑾先生“包著筍子”說:“只有我們《易經》的文化,看人生是樂觀的,永遠站在天亮那邊看。”其實太陽並沒有一刻停止過它的腳步,要怎麼看都是人自身的問題。

最後,瞭解了“空”與“有”之後,還是永遠在“空”與“有”的“未濟”中出不來。因此,《易經》提出在陰陽中,還是要“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並以“謙”卦為依柱。佛法認為,只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證知“空”與“有”皆是妄想,無我無法,從而徹底超越“空”與“有”,進到“內證聖智”方得究竟解脫。而解脫了之後,還是歸到“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尚德讀後:

大悲心是在行動作為中實現,非坐而論道。

 

二零二三年五月十八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春日感怀

圓亮

   立春已过,伴随淅淅沥沥的雨水,野外青草萋萋,桃柳芽眼已鼓,向阳处,油菜花成片开放。形形色色的鸟儿,在枝头欢快跳跃,叽叽喳喳地闹着。

  最令人高兴的是,肆虐三年的疫情终于有了转机,经过一波感染的人们,也都痊愈,开始新年的劳作。深深地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每个人的忍耐、努力与付出。

   

书院,如同世外桃源般,没有被疫情波及。在那么清净的日子里,享受了如蓝天白云般的优游自在,沉浸在莺飞草长,稻谷飘香,花开花落的美景。聆听着春夜的蛙声,夏日的蝉鸣,

秋月下蟋蟀和金玲子的吟唱。北风呼啸的寒冬,雪花漫天飞舞,轻盈回旋,悄无声息。飞鸟绝,人踪灭,天地一色,洁净庄严……

  这样的日子,似乎可以千年万年地过下去。

 

    但我的心却是沉重的。

    到书院,是带着一颗服务的心来的。希望在忘我的服务中,去除自己生生世世的习气,回归内心的清净与自在。

几年过去,以为能较前平静面对人事物了,但真正交集,才发现:自己把我抓得牢牢的,习性一点没有改变,贪嗔痴依然。非常难过。

时时以自我为中心,顺我者喜,逆我者怒。爱听好话,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一点点不如意便生嗔意。做不到忍辱,陷入痛苦之中。

  我相重,分别心就重。然后以自己的偏见与无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陷入错误的认知、无尽的计较。不能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缺少同理心,悲心也出不来。

  因为老是在分别、计较,心胸越来越狭窄,为人处世越来越小气。过去了的事,不想还好,一想就耿耿于怀。分明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却久久不能释怀。

  口里念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却抓住虚幻不放,易受外界影响,情绪波动不已,像木偶一样被牵着走,忽喜忽悲,忽怒忽嗔,与烦恼长伴。

  老师说:人的六个根本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你只要有一个,便有其余的二十五个!

当时心中一惊。仔细反省后,很沮丧:事实如此!

 

其实,从认识老师的第一天,我的无知与自私便赤裸裸地显露出来了。

当第一次见面,震惊于老师的平凡。背后便是我的不甘平凡。所以不注重日常生活,一举一动,马马虎虎。做人也是,做事也是,不能精到。对别人提出的批评也不以为然。好像只有打坐,习经才是要务。难怪真正到了那时,杂念纷飞,难以宁静。

  老师说:“做事就是修行。”

在平凡中成就不平凡,又超越之,相应着本来清净与自在,从不平凡回归到平凡。人世间最伟大的事莫过于此吧。

 

  第一次看到老师以八十多岁高龄,不要命地忙碌:长时间的的讲课。课余与学生一个个谈话,接待一批批客人,直至深夜。日复一日。让我为之震撼,甚至思及却步的时候,背后是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心理。以为学佛了,获得了内心的清净,了了人世间的苦难,享受云淡风轻的日子。不明白佛法的可贵与成就之处,是超越苦难,承担苦难,服务苦难。“剑树刀山为宝座,龙潭虎穴做禅床。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

老师四十八岁的时候,说自己“不要了!”。老师做到了。为帮助一切的众生,真的连命都不要了。这个时候,不可思议的力量便出来了。

看着老师一身疲惫,进入禅堂,声音小小的,仿佛从天外而来,带着一种梦幻。可是,讲着讲着,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洪亮,直若霹雷一般,响震屋瓦。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我们的腿都坐不住了,老师一点事都没有:“你们累了?那休息一下吧。我可以一直讲下去,因为我忘我了!”

 

  第一次听老师的课,完全为老师的睿智所折服。在老师清晰的逻辑分析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融会贯通中西文化精华,语言又浅显直白。就认为对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来源,过程,发展和归宿有了了解。对儒释道三家的学说侧重点与共通点也很清晰了。对自己烦恼有了认识,也知道怎样应用和超越的方法了。好像学佛也不难。其实是愚昧和自以为是,碰到事完全顶不住。

 

 为什么?因为佛法是经验,是实践。对所说的道理与方法,如果仅仅止于知道,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与人世间的痛苦及原因、没有坚定的决心与毅力超越这一切、没有真诚地发愿为一切苦难的众生服务、没有真正的智慧与功夫(禅定),学佛的目的达不到的。

 

学佛以前,看到的皆是不如意的人或事。学佛以后,只有一个满是不是的“我”。明知道它是妄想来的,是引我们走向烦恼与痛苦的根源,却还是紧紧抓着它,对它千宠万爱,不舍得它受一丝委屈。让本来高贵而妙乐的生命,变得如此卑微污浊。为了一片白云,失去了整个天空。

 

佛法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痛苦是可以超越的,因为本来是没有痛苦和烦恼的。习气是可以改变的,就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在禅定的状态,没有了妄想的时候,才会感受到生命真正的美,享受到生命真正的喜悦,从而能够有力量回馈一切。

最最令人安慰的是,能达到这一切的智慧,是每个人乃至每一众生所本有的。起点也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善。

 

  老师曾多次讲过鸟巢禅师的公案。禅师谈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时,作的结论:“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南太老师说:“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统统完蛋!” 

  老师说:“你知道有什么用?要去做到啊!”

所有的往圣先贤,诸佛菩萨,只是把道理和方法告诉你,以自己的成就坚定你的信心,鼓励你的行为。路,只能自己走。

 

从知道走向做到,是世界上最为遥远的距离了!

它将是我生生世世所要跋涉的路途,也是我的忧愁所在。

 

初春时节,北风依旧。梅花含苞,缀满枝头,似待几声清笛,便是幽香满园。修行路上,已感寒意扑面。

 

再次拜读老师的《肇论讲述》里的几段话:

“我(老师)在读完《肇论》后,便综合了几句话,供各位作为参考:

秒秒在有,刹那应空,结使皆尽,随缘自在,即如如佛。

只要活着,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有’中,但更要在超时间、超空间里与‘空相应,透过长久的修持,克服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大烦恼和二十个随烦恼,一步步修上来之后,它的功用、效果就会和真佛相应。我们平常的生活,都在‘ 有’里面,却没有运用‘ 、不能做到随缘自在’而落到‘ 慈悲喜舍 。”

 

“‘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

‘动’和‘寂 虽在表相上各殊,实际上却是一体之两面。

‘动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诸法空相所展示出的有为性’。

常有学生告诉我:老师我没有证到,我做不到!事实上只要‘ 我本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那就成了。为什么做不到,陷在狂心未歇的习气上。

例如我们在走路,知道自己在走路,那个就是!

‘走路’是动 ,而我们几乎在当下都把自己落在无记中,或是因烦恼或快乐而边走边想,这些都不是!

知道自己在走路,同时还能超越这个,不去执着它!

这个知道’不是我们平常那个感觉的知、意识的知、逻辑的知,而是你掌握存在的全体的那种能力或功能。

毋须去理会有无证到,也不要把那些不相干的思想牵扯进来,只要自然地去练习,体会到:哦!原来就是这个。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就是‘逾动逾寂’、‘逾寂逾动’,就是‘有为’、‘无为’ ,即僧肇在文中所提的!

最后功夫深了,自然会进到观音法门所说的‘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也就是有为与无为均超越。

結使雖然難了,只要自己一念慈悲、一念與人為善,就不在結使中,就一切了了!”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愿为此努力!

感恩老师!

感恩道友们!

感恩所经历的一切人与事!

 

尚德讀後:

    真對一切感恩,就自然會有力量落實在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上。一旦成就四無量心,佛的種種境界就會示現。

     佛是在一切中又超越一切,契入常寂光中且又相應著一切存在而感應道交。

 

二零二三年二月十五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前塵往事,來者可追

劉鳳櫻

   追隨老師三十年,日子總在忙忙碌碌、蹉跎歲月中度過,從來沒有認真好好檢視過自己在學佛的路上,真信佛和真學佛了嗎﹖自己的身口意究竟清淨了多少﹖堅固的貪嗔癡三毒動搖否﹖老師所教導的經典和教誨又吸收了多少呢﹖……種種問題浮在腦海,這就好比過年家中的大掃除,清了一個角落,才發現原來處處皆藏污納垢。認真檢討起來,對於自己的過失,常常煩惱惡法當頭,清淨善法無寄,真的是無顏面對。

懺 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造,如今我悉皆懺悔」

頂禮十方諸佛、頂禮張公尙德吾師、頂禮一切十方大眾

懺悔罪過:

一、無知自大、自以為是:常常用自我的角度看人事物,不能容納與自己認知和習性不同的人、事、物,常處在分別、執著、妄想、是非的二元對立泥淖中,既困擾自己也使得他人「這個、那個」,恩恩怨怨、有與沒有、錯綜複雜、不得解脫。世俗艱難,從未想到,一旦學佛,比不學佛,更難上加難。曾經有位法師說:在家很苦,不知做了和尚更苦。

二、自我膨脹、與道相違:跟著老師學佛做事,雖然腦袋身手比較靈活了,加深了瞭解人世與歷史的變化,卻也增添了世智辯聰,業力與習氣依然,真是奈何自己不得。實在是看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

三、不受教,不知長進:跟隨老師多年,確實煩惱減輕一些,但得少為足,陷於安逸的生活,未能認真學習,侷限在自己狹隘的視野和一知半解的知識與習氣中。

四、對人、對事不夠恭謹,常常忙中出錯,怠慢於人。

五、沒有慈悲心,不能苦人所苦,替他人設想。

六、不能任勞更不能任怨,忙累了,脾氣很大,而且借題發揮。

七、平日沒有在止、觀上下功夫,六根逐六塵,隨境起舞。

八、口業不淨。常常非時而食,吃了不該吃的食物,應該說的話不說,不應該說的話卻常說,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而不自知。

九、為人孤僻、不能合群。

十、個性急躁沒耐性,不認真聽別人說話的用意,卻一直要表達自己的意志,強迫別人接受,未能徹底了解意志原來是盲目的。實際上自己硬也硬不起來,要軟也軟不成。

 

我對老師禪法的認識與心得

一、老師的禪是﹕學生對的也是錯的,老師錯的也是對的;學生錯的肯定是錯,老師錯的卻更對,利用這個方式打掉學生的我執與分別。

依我的理解,這不就是深化禪門大師的德山棒與臨濟喝接引人的手法。有說「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如此要把人打得赤裸裸的,不但沒有人接受,真能了解的也沒有幾人。

說起來輕鬆,要做到不容易,除非平日在五停心觀上任何一項下過功夫,否則很難過關,(五停心觀是指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和界分別觀五者。)正如《大乘起信論》提到的「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煩惱無限擴大。

二、老師的禪是最高的自由主義。

  達摩祖師西來,要找一個不騙的人,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又說:「個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禪門的自由主義也者,是在絕對道德又超越道德上,自己對自己負責,做個不騙的人。其實,凡夫一生多半是騙自己、騙別人、被別人騙而不自覺,騙的程度實在是跟自己的認知有關。

  老師說人類認知的成長程序是:感覺→感性→知性→理性→直觀→宗教→道學→禪。一般不自覺的凡夫總是停留在感覺的層次中。

   老師說:人一投胎,十月出生後,七坐八爬九站,然後慢慢陷進到語言、分別、執著中,而實際在認知與身心的欲念上,仍停留在懷胎和出生七個月中,在無記中、赤裸裸被保護的過日子,無知的接受他人的寵愛與照顧,即使長大成人了,仍一生依然故態未改,希求寵愛撫慰,永遠為長不大的嬰兒,而自己「汎愛眾而親仁」的大愛完全出不來,無從在智慧上站起來,能無我、無法、忘我的為苦難的眾生服務。人的可悲就在這個地方。

   我真體認到: 人要不騙自己,真誠很重要。中庸【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叁矣。【第二十五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人唯有真誠的面對自己,徹底打掉、超越自己的貪嗔癡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三、老師的禪不可說,常隨著外在人事物的變化給予指導。

   孔子的教學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禪則是仙珠走盤、以空應空、清淨圓明、了不可得。對於同樣的事,不同的時空、不同的人,也許會有不同的教育方法。禪門接引眾生方法萬千,授受結果往往不同。我發現所謂對和錯原來都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和標準。

重點是:事件的發生;我們領悟了甚麼﹖無需去爭執對錯。當下我們的心是清明還是煩惱,是烏雲罩頂還是慈悲喜捨。

   心佛眾生本自一體,能否修持到如觀世音菩薩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和光同塵在一合相中,自己的內在時時與外在打成一片。真能做到「見有契悲、知空為智」,那就是佛的起用了。

以上說了很多,更應了解的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似一物即不得也。又說方便法門也未必是絕對對的,《圓覺經》一開始就說「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四、老師的禪落實在生活中。

   老師把老舊的農舍,建設成莊嚴古典的達摩書院;把別人廢棄不敢用的鬼屋,當作閉關休息的道場;在我家客房一角找到他吐納調息的秘密基地、、、、、。

   坐車時,他在做工夫,並不時的關照著車上每個人的身心;失眠時,他說剛好念佛;溪邊的石頭、大木頭、淘汰的庭園磚,都成為他建築或取暖的禪門用器。

  他說禪和所有的道理都是一樣的,對人事物要知時、知量,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他教我炒菜、種菜、生火、、、都不能打馬虎。炒菜要注意火候、佐料和量的掌控,甚至還要依人出菜,有人嗜甜、有人喜辣,同一個餐桌,需要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我很笨,多年後,我才了解到餐桌就是我的道場,原來任何時與地都是道場,方寸之間,即是佛地。

   老師教我燒柴生火時,說木柴之間要留空,火才會燒著,人的心也要空,才會生出智慧。並說:

   真正的發心,無我無法的為眾生服務是真念佛。

五、老師的禪,活活潑潑。

老師帶我們看海,學習海的寬容、深厚與博大、看天空雲彩的剎那變化,有如生命的無常,學習不要執著。唱蔣捷的詞《虞美人》說明人生階段的無奈、吟李後主的詞悲嘆人生的無常、誦孔尚任的《哀江南》了解歷史一代的興衰、詠八指頭陀的禪詩等等,提升自己解脫生命情懷的境界。他要我們愛護植物,接觸大自然,去體會一花一世界,一葉ㄧ菩提」、「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的道理。原來一切的一切都是 道通為一。

六、老師常在病痛中轉危為安,不可思議。

  這幾年來,老師身體欠安,多次進出醫院,甚至好幾回瀕臨死亡,而再度重生,真是不可思議。記得三年前,老師照胸腔x光,支氣管上有兩個黑點,且癌瘤指數CEA超過了正常值,當時所有接觸過的醫師都判讀應該是初級的癌症。於是,進一步安排了支氣管鏡的檢查,檢查當天,師母和我陪伴,當老師被推進檢查室時,我們心中擔心不已,不一會兒工夫,老師被推出診間,檢查的醫師說:沒有看見甚麼東西。但同時,老師說在做支氣管鏡時,他很不適應,檢查很快結束。

於是,我的高興轉為擔憂和疑惑,到底是怎麼回事﹖直到主治醫師查房,真相大白,支氣管裡真的沒有東西。

七、老師在生活中慈悲喜捨,親力親為,做為表率。

  幾年來,陪著老師進出醫院,不管是門診還是住院,老師總是忘了自己的病情,把病房當道場,遇到機會就會跟醫師或護理師提到佛法,碰到對佛法有興趣的人,便傾囊相授,談到忘我。他還說在住院期間,雖人在病中,仍在光明的智慧、智慧的光明中,雖然我在病房陪伴,也不覺得特別累,甚至有時睡眠極少多日,也能安然無事。每次出院時,總是要我包紅包給打掃的清潔人員,過年了,去理髮時,也故意施小惠給理髮小姐,讓她歡喜。老師教會我同體大悲,隨緣布施的道理。

八、老師的行願與悲心不打折扣。 

  老師早年遵循南太老師的囑咐,往返大陸東西南北做文化交流多年,為大陸改革開放做義工;在湘潭建立了道南書院,並協助貴州大學成立中國文化書院。近年來,雖已到耋耄之年,拄著拐杖、甚至坐著輪椅也要上講堂上課。幾年前,心律一度曾經跳到120130多,眼見道南書院的禪七就要到了,去大陸的飛機票早已訂好,心率仍遲遲不能穩定,他仍義無反顧的勇往直前、、、、。現在年過九十,一身的病痛,仍心心念念的忙於道場的工作,他對於培育人才的悲願,遠遠大於愛護自己的生命,這也就是為甚麼當年生龍活虎、臥虎藏龍的一代禪師,到現在成為百病纏身的長者的原因。菩薩應世、慈悲喜捨、為法忘軀,令人感動、讚嘆、敬佩與學習。

 

感恩與期許

有道友師兄很謙虛,每逢書院遇到我就跟我道謝,謝謝我照顧老師的辛勞。弟子服侍老師是應該的,況且老師年紀大了,作為弟子的更應該主動關心與細心照料他的生活,這是做人的基本態度和道義,更何況是道門的師生授受。

老師說學禪要ㄧ等的身體、ㄧ等的善良、ㄧ等的吃苦、ㄧ等的修養、ㄧ等的學問。感恩老師多年的慈悲教誨,ㄧ直在照顧我,對於駑鈍無知的我,從沒放棄。他說他可憐我,以前我不理解,後來我懂了:

凡夫不反省怎麼知道自己的可憐。

凡夫的生命在六道輪迴中起起落落,用自己的無知和貪嗔癡與別人的貪嗔癡糾纏,構成層層無盡的煩惱和糾結,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釋迦牟尼佛說:眾生實至為可憐憫者,真是千古箴言。

今年新春禪修雖然只有三天時間,我覺得非常殊勝圓滿,因為參加的道友都在反省自己。我希望在此次徹底自我反省中,找回當年學佛的誠敬與初心,遵循老師與佛菩薩的教誨,一步一腳印的隨時踏實,努力學習。能做到實際理地不著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當下承擔、為真佛子弟。    

回首前塵往事

希望來者可追

  期待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虔誠的感恩一切。

 

尚德讀後: 

我非禪師,要在學禪,

禪無可學,無學之學,

一念回機,此即為禪。

 

二零二三年一月三十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我的認識和反省

陳文能

  各位道友大家好。我是陳文能。我剛才下課時碰到侯老師跟她說:「黃博士在他的文章上講他十個缺點實在寫得非常好,非常深入,我等一下講反省時會借用他的話,因我沒啥準備省點事。」侯老師說:「你不能這樣的。」但現在要跟侯 老師說聲抱歉,我還是得說到黃博士說的十個缺失(詳文請看黃博士所寫新春禪修報告原文,在此不復贅述。)我並非在誇黃博士,而是他所說十個缺點,說句非常慚愧的話我是點滴在心頭!我全有!且比他犯的還濃厚!這十個缺點猶如說我自己。

    我前些時候也讀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對普賢行願品也曾有三個問題。

一、禮敬諸佛。對過去佛、現在佛我的禮敬沒問題;但對未來佛(如鳳櫻道友說的)就有罣礙了,為何?未來佛從初發心開始,到未成佛前的妙覺菩薩都是未來佛。你如果碰到初發心的大魔王、大阿修羅王、大惡鬼王,他們發出的惡習氣威力,遠遠走過來,還沒到自己前面,自己都嚇跑了,還跟他頂禮?前世與自己有非善因緣的眾生,其所發出的聲音、動作、習氣等,自己也會非常討厭,也頂禮不下去!

二、懺悔業障(請看普賢行願品懺悔業障全文)。難道普賢等大菩薩還需要懺悔業障?

三、如何是普皆迴向功德(請看普賢行願品普皆迴向全文)?

    以下是我的理解想法:

一、禮敬諸佛。正是對自己的我慢我執的捨棄;不能心裡毫無罣礙的禮敬未來佛,正是自己的我慢、差別心、無明起作用,不能一切眾生平等,不能歸到平等性智。

二、懺悔業障。想到其它佛經說未成佛前尚有無數微細無明所知障;鳥窠禪師對白居易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三歲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釋迦牟尼佛所示現,未成佛前多年苦行,每修一法門成功後,認為並未去掉煩惱,『知非即捨』。輕輕四字不知幾人做到?我自己到底做到幾分呢?自己習氣捨棄幾分呢?答案:零!

三、普皆迴向。說到這個就讓人覺得很難,感覺有點沉重。普賢行願品從最初的禮敬諸佛到最後普皆迴向一個比一個難,看了南太老師的解釋(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想到個笑話:

    「以前有個員外平時也熱善好施,有許多人有跟他借錢,他想最近天旱災,這些人估計也還不起錢,不如把這些借據想個法子燒了吧。於是他把這些人招集起來跟他們說:你們一人說句誇我的話,我滿意了就把你們的借據燒了。於是一人說一句,他陸續把借據給燒了,輪到最後一人,員外說:「你欠我最多最久,你要說啥好話誇我?我聽你說。」那欠最多的人想了半天,說:「下輩子我當你爸爸!」員外氣炸了罵他,那窮人說:「不是佔你便宜,是我下輩子年輕時生下你,然後拼命工作,讓你討個好老婆,讓你考上做高官,留了大筆財富給你後,我立即往生了。」員外大喜即燒了他的借據。

普賢行願品普皆迴向,當然不是剛說的笑話那樣,那是真正大無畏、真無我的大佈施,站在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立願的。如果將這十大行願以圍個圓圈方式一條一條列出來,會發現迴向是緊扣著禮敬諸佛。我做大膽的理解,從某方面說,是否最後的即最初的(因禮敬和迴向都在捨棄我執、我慢、恐怖、不安等)。

另一方面,說不能禮敬諸佛是否自己學佛沒過關,不牢靠,猶如水上浮油一樣,一小小浪波過來,就無影無蹤呢?當然佛法並非要我們一步到位,立即做到像普賢菩薩、釋迦牟尼佛的果位那樣。做不到向初發心魔王頂禮,但不是還有方便法,可向佛、向神像頂禮嗎?然後再慢慢擴大。

還有老師說的有誠敬心、做事盡心負責、敬人、敬物、敬天、敬地也是。

還有禮敬諸佛,稱嘆如來也並不該鄉愿的只說好話,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皆凡夫修起,難免有自己沒看到自己缺失時候,道友間應互相提醒。如昨天煮菜時,我在打雞蛋,蛋殼丟到廚餘桶底時,很大聲。我急著做事沒注意,丟兩三次, 鳳櫻道友即出聲制止我,事雖小(此處非在誇某人,而是陳列一事件)鳳櫻道友是對的,道友間應互相提醒的,我想這應更符合禮敬諸佛、稱嘆如來的精神。

    接下來要報告的是遲交的作業。十多年前唯識學會剛成立時,老師要大家寫篇文章報告,我沒報告,老師知道後把我痛罵一頓。

沒報告原因是我當時想到老師說修行百法明門論很重要,尤其其中的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我看了百法明門論,當看到二十四不相應行法時(得、命根…),所謂不相應行即不被第六意識思惟心所掌握,如:得。你想要健康平安財富幸福等,十有七八不能得到。不相應行法第一個是「得」,二是「命根」。但沒有「失」唉;我要健康不一定能健康,所以得為不相應行。那我不想失去健康也不一定不失去健康,失不也是不相應行的一法嗎?過去的祖師大德們,應非忽略,他們為何不把失列入不相應行之中呢?於是就鑽牛角尖,東看這部經,西看那部解說找答案。隔很多天沒找到,到了討論會前兩天,累了,看般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身般若波羅密多時…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捏槃。』噢!原來佛法要人無所得(不是斷滅論、虛無主義,有困難逃避,或什麼也不想不做)才能轉煩惱,進入佛所說的常、樂、我、淨。

南太老師說的:「得。得個什麼?」既然無得,那又有個甚麼失呢?

值得注意的是,得之後才是命根,也就是說,眾生是因為抓(貪與執著)才會投胎的。眾生最大的失去是生命死亡,人都知道自己終究會死。但有意思的是,就死亡這件事來說,出生後即死和活一百年才死、自己自然老死、生病死、別人害你而死,在客觀因素雖不同,但就死亡的本身和本質並無不同。但人就是害怕死,,自然老死不會起瞋恨心,但別人害死自己則會有瞋恨心。我想這就是人的根本大問題。但凡眾生不是抓世間法,就是抓出世法(要修行)。如此說來,人的一生,很難做到心安理得。

那次,我因為來不及寫報告,打算用口頭報告。開討論會當天由於時間未到,便先跟兩位道友討論起來,那兩位道友不認同我的看法,我想開會的人數少,既如此,那就不說了。這是我的不對,不論我的理解對不對,當時我應該說的。

    所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菩薩十地、等妙二覺、佛果位,我的理解是:透過三十七菩提道品、六波羅密等,審視自己轉了多少煩惱、所知障,對佛法的理解,相信和做到多少的自我批判,不是修到哪個果位,供人尊敬禮拜。

     近來我們早課時誦金剛經,唸到「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行一切善法」,跟老師報告今後我就抓住這句修下去吧,但不知具體方法如何?老師問:「你這不是虛無主義吧?」我說:「不是。」老師很不高興,罵:「跟我三十多年,還不知具體方法,你搞什麼?你說行一切善、做好事,誰要你做好事,誰需要你為他做好事?誰要你天天去買菜煮飯?跟我三十多年什麼都沒學到,只是越來越會辯論!」

雖如此,但我還是跟各位報告,我還是賴皮的抓住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行一切善法為準則。其實金剛經行一切善法後,還有句「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我還是個凡夫,這句就不提了,做多少是多少。其實連以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行一切善法,如老師說的跟他三十多年,還沒具體方向,這幾句我也沒資格提的,但我很自私,為了今後少點煩惱,只好抓住這句。

   學佛是轉自己煩惱、所知障,與客觀人、事、物,雖相干卻又不太相干的,也就是說:別人誇獎、辱罵甚至打殺自己,與我要了解自己,轉煩惱、所知障有什麼相干呢?別跑掉,盡可能莫忘初心。

     說來慚愧以上籠籠統統,既沒系統又沒方向,就算某些方面說對了,我也沒做到,佔用大家時間跟大家說聲抱歉!愧對佛、菩薩、老師、諸位道友!

   (以下所說並未在禪堂上報告,只是有感而發。)除夕那天老師全家來農場跟我們一起過年,半夜十一點半(很冷)老師坐在藤椅上要大家準備供品鞭炮。我忽然覺得,這情景很像金剛經開始的「如是我聞…洗足已,敷座而坐。」我並非在誇老師或說老師已成佛果位。我跟老師三十多年,這三十多年來的艱辛困苦,我是知道的,雖然老師常說他一身病痛,說我這裡是南老師和諸佛菩薩在上頭玩,不是我張尚德在玩。我要說的是:如果沒有悲心、行願、功夫、無著、無事的心,這多年來經歷農場、兩岸、世界的大小事,如老師說我吃的苦沒他萬分之一,一般眾生是撐不過來的,更別說九十多歲還能在冷得要死的半夜要大家上供品祭天祭祖。

如經典說的眾生病、眾生煩惱、眾生苦,故菩薩病、菩薩煩惱、菩薩苦。我認為各位佛菩薩的行跡不同,但祂們的慈悲喜捨、行願、無著、無事的心並無不同。

  

尚德讀後:

已讀。

 

二零二三年二月三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達摩書院新春禪修

致道友

張尚德

這次禪修的重點在道友反省自己,幾十年來,學佛的各類經驗、目的與過程,以及困難種種在哪裡?黃高証博士今天做了報告,對自己的反省與檢討,很是落實。

達摩大師來中國,祂的目的是找不騙的人。凡夫都是騙自己、騙別人、被別人騙。

特供各位道友參閱。

高証博士反省報告如下

 

新春禪修報告

黃高証

此次禪修老師要我們每位檢討自己在達摩書院這些年來的修學檢討與未來方向。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各人。」禪是以儒家、道家各類學養為基礎,入佛又超越之。我是個笨學生,跟張老師學禪多年,連影子都沒踩到。在這條習禪之路,一無是處。我的反省是:

一、因假說我法

我們經歷的所有情境,其實是各種訊號的視覺或聽覺等等的暫留,相似相續,並非永恆不變的。眾生的生老病死,都是在成住壞的變化中空掉,流注生,流注滅,所以是假像。像雖不永恆,但由於它的相似相續性,讓人執著為真,以致終生忙碌於名聞、利養、權力、飲食、男女、知識、長壽、人際關係,這八項都與情緒互相牽扯。付出一生的努力,最後兩手空空離世,唯有業帶身。付出的是那樣地多,而所能帶走的竟是那樣地少。這是因為不歸到常住真心,便把人事物當做一個對象,業火相續,虛耗精神。所以唯識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二、修學檢討

1由於經歷的苦難不多,自愧不能苦人所苦,還給人增添很多的麻煩。不知道自己的渺小,所知所識,如海中的一點泡沫,既不夠精進,且放逸有餘,得過且過。不能以無我的智慧,主敬立極、以身作則。

2在人事物上起分別與猜疑,施恩唯恐人忘,有過不欲人知。不覺自讚毀他,調侃當幽默。說實話傷害人,說假話欺騙人,不說話不理人,人事不是太過就是不及,沒有柔軟的慈悲心,也無法殺伐決斷。

3雖觀空、無相、無願,在堅固妄想中,仍有作意,落入有為。不知自性本身,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本自具足,非空非有,並沒有一個空,也沒有一個體。

4學儒家沒有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道家不能上善若水、和光同塵,學佛家不能身心無漏、捨己救人,學禪不能苦樂平懷、見過於師。活在自己有限的慣性思維中,容易自滿自大且借題發揮,這一切皆由於我的自卑和自以為是。

5有時熱情不起來,有時卻幫了倒忙。因為自己不理人,所以人家不理我。自己看不起人,人家也看不起我。由於自己的負面情緒,所以招引來更多負面的情境。貪時如餓鬼,瞋時似羅剎。因因果果,果果因因。

6深覺生命無常,希望以後往生淨土,卻不知本來沒有生死,往生或中陰皆是經歷影像的轉換。若一念回機,超越無常,便沒有 往也沒有生,何處不是淨土?何時不是淨土?

7為了人天果報而行布施,故有施者,有受者,有施物,沒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能容而不能忍,住於法而行忍辱,不能做到天地兩忘,以空應空,無所住而生其心。

8見聞覺知,浮念游轉,以先入為主的預設立場,認為有法可修,有識可轉,以有所得之心,求無所得之果,不知佛沒有說一個字。即使千佛現前,自己如果不証心念本空,仍是抽刀斷水水長流,徒勞勤苦。

9以為有眾生可度,有佛果可成,不知道度人其實是度己。度盡一切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者。沒有深刻體會心佛眾生三者平等無別,眾生原就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而且,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全部虛妄不實。

10以為有個「我」在幫人,以為有個「我」在學佛,感覺高人一等,遂生生世世抓住這個「我」不放,不能即有即空、即空即有。又以為先在理上解悟,然後在事上慢慢求證,不知理在事中,事在理中,理事本來不二。

 

三、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

唯識學不講創造,只講相應。有什麼樣的種子,就會相應到什麼樣的人事物。一切都是自心現量,循業發現,所以怨天尤人也沒用,還得先改變自己,而不是先改變別人。

原因是,人只要在你我他裡面打轉,就有「得」與「失」、「是」與「非」的對立,在是是非非中,最明顯的表現是,小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的應運而起。這是因為自己的注意力沉浸在人事物的二元性中,失去正念,如此正是中隨煩惱(無慚、無愧)的反應。其背後的動力則是無時無刻的大隨煩惱(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散亂、掉舉、失正念、不正知)。在大隨煩惱還沒發動之前,生命本身與生俱來的貪瞋癡慢疑惡見已經把人捆得密不透風,因為只要有我,就有能覺察與被覺察的對比,便離不開與生俱來的煩惱。這正是為什麼人性之惡會如影隨形。看得破,忍不過。講得到,做不來。在「我」的框架下,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就像新冠病毒一樣,一傳十,十傳百。因此,我執如不捨,百懺失其功。

     

四、同體大悲

前面說到你我他的世界都是假的,幫助別人時抓住有個「我」,也是假的,主觀客觀全都了不可得。

究實說來,整個宇宙萬象,都是夢幻泡影,剎那生滅,沒有不變的屬性。我們只是在這個幻境內,以自我為中心,攀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

另一方面,一切存在都是互相依存,如果不去分別、計較,我們便會和法界相契應。因此,無分別時,我們所接觸到的一切存在,既是它們自己,也是我們的延伸,自他不二,沒有獨立的客觀對象,也沒有一個主觀的我。這便是以圓照法界,取代自我中心,那麼整個時空環境都是內心現量,此中有彼,彼中有此,這便是在生命共同體中的同體大悲,在同體大悲中的生命共同體也。

結論:

想解脫自在,反省很重要。自省,是為了進入更深的覺察。 自心有什麼種子,就相應到什麼經歷。小我越想越氣,法界不生不滅。心量越開闊,境界越圓滿。用小我的眼界來看,世間都是是非。用法界的廣度起觀,本自圓成,重重無盡。

感恩 張公尚德老師,感謝各位道友,珍惜所有的緣份。

 

附語

有心之過,無心之錯,年逾半百難一是。

出世如空,入世如夢,言勝於行猶為非。

 

二零二三年一月二十三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學佛與反省

徐國楨

  我的毛病是比較嗔,散亂在無明中。此生有幸聽聞老師所教導的理上的經典,從楞嚴、楞伽、禮記、老子、唯識學、指月錄、般若等經典,也隨老師到過湖南湘潭、廣東、西安、山東、上海。在事上從蓋房子種菜整理環境中,歷經各種逆境、順境的磨練。不過。很是慚愧,蹉跎歲月,時光飛逝三十寒暑。驚覺世事無常,在紛紛擾擾相、人我恩怨中。不知法無我、人無我,平等對待,心不能時時攝念,隨念漂流。所以對經典也不能夠細心體會,返照自己的身心。以至於力量、智慧不夠。

   返觀自己的嗔心,與我慢有關,要外在人事物聽自己的,反之則嗔,心不和平,不調和,分別心太強,沒耐心,只接受對自已態度好(功利心),不能放下身段,看不起自己,沒信心,自卑,苦沒受夠,沒經歷夠艱苦,所以不能苦人所苦,不能誠懇恭敬,太自我為中心,不能平等對待。貪、嗔、癡、慢、疑、惡見。忿、恨、惱、覆、誑、 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 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 不正知、散亂。唯有念念覺,知非即離、發四宏願、否則無有出期。

  如實習氣改了、才會慢慢落實歸到善十一、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如諸大菩薩一樣,有智慧力量,在常寂光中,有大願力,自覺覺他,落實在慈悲喜捨中,不再愚癡造惡業,没完沒了,在六道中輪迴。

   感恩禮拜 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

感恩吾師張公尚德忍辱負重,三十寒暑教導,慚愧無以回報。        

      

尚德讀後:

不在語言,在行動。

 

二零二三年二月三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學佛在方法上的關鍵究竟在哪裡?

張尚德

答:

不執著。

不執著很難,因為要無念。

除非生來是白痴,人一生都在是非善惡、真假對錯、有與沒有、你對我不對、我對你不對的念頭中搞一生。要無念,很難。

無念,要無心。心一動,念頭就來了。念頭將起未起之際,要特別提醒自己,絕對在認識和功夫上,超越眼耳鼻舌身意的根根。

如何超越呢?

答:兩層。

一、在面對任何內在和外在人事物時,要不沾不取,練習在超然無物中無相,在無相中超然物外,也就是無我無法不著相。

二、歸到自己本來的寂然清淨,用修養的功夫,照應著一切一切:

本來無事

本來清淨

一切湛然

如此如此

 

附僧肇大師說的兩段話,供大家參考:

一、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何則?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言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夫不存無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雖觀有而無所取相,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

二、三災彌綸而行業湛然。信其言也。何者?果不俱因,因因而果。因因而果,因不昔滅;果不俱因,因不來今。不滅不來,則不遷之致明矣!復何惑於去留,踟蹰於動靜之間哉?然則乾坤倒覆,無謂不靜;洪流滔天,無謂其動。苟能契神於即物,斯不遠而可知矣!

二零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於台灣達摩書院

 

-----------------

張尚德老師

禪  詩

 

 

音頻播放1

 

音頻播放2

 

音頻播放3

 

音頻文字

一雨郊原草木柔,田夫含笑入城遊,

使君福澤真殊勝,淺水今行自在舟。

 

浙江原是水為鄉,雪浪如山接海長,

幾度乘潮弄明月,棹歌催夢落錢塘(頌錢塘江潮)

 

寒鴉旅雁莫高飛,半落平沙半翠微,

最好湖山看不盡,洞庭船載夕陽歸。

 

遊戲何妨幻亦真,莫將魔佛強疏親,

心源自有靈珠在,洗盡人間萬斛塵。

 

萬事都歸寂滅場,青山空惹白雲忙,

霜鐘搖落溪山月,唯有梅花冷自香(八指頭陀自述)

 

秋風葉落亂為堆,掃盡還來千百回,

一笑罷休閒處坐,任它著地自成灰。

 

欲海情波似酒濃,醒時翻笑醉時儂,

莫將粒粒菩提子,化做相思紅豆紅。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流水悠悠,原本不回頭,又是花開時候,你可知道,我不再等候,我們本來常相守。

 

 

 

 

------------------